本文共 1392 字,大约阅读时间需要 4 分钟。
2015年11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特别指出,要用3年左右时间,有效遏制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3月10日,马云新年以来首次参加业务大会。他又一次提到打假:阿里人打假不仅是为了自己公司,更是为了下一代,不希望永远生活在一个真假不分的社会里。也是去年底,阿里巴巴与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签署合作框架协议,推出“云桥”数据共享机制,成为首家直接接入国家CCC认证信息数据库的电商平台。(3月14日《华西都市报》)
随着一年一度的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到来,打假治劣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央视的3.15晚会例行会曝光诸多行业黑幕,如何提高打假的能力,再度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过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在制假和贩假能力越来越强,专业水平越来越高的当下,打假的也应顺势而为,否则就会永远停留在别人的后面,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打假的针对和有效性。
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共享已然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打假也必须走专业化之路。通过大数据的使用,以助力打假并取得成效,已有着成熟的经验。2015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神盾局公布的消息称,半年以来该局已向警方推送售假团伙线索643条,协助警方捣毁制假、仓储、售假窝点3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516人,涉案案值近15亿元。不难看出,阿里的大数据,已然突破了行业的界限,而成为一种可完全共享和共用的打假工具。
事实上,通过海量的数据分析,从中找到制假贩假的蛛丝马迹,已有无数事实的验证。偶然的现象背后,都有着必然的因素,个案的背后其实有着不可忽视的关联,大数据的好处就在于,其可以把所有具有联系的东西,都归集到一起,并从中找到按图索骥的规律和线索。作为打假最有效的武器,抛开行业界限和利益樊篱,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共用,并最终密织一张全面参与、各方支持与配合,建立起以大数据为纽带和支撑的打假格局。不过做到这点殊其不易,如何实现值得各方的重视与思考。
制假售假破坏市场秩序、危及公共利益、侵犯消费权益,为整个社会共同的敌人,因而需要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和政府机构全面参与,也需要在手段上更具张力与活力。认识到大数据不可低估的作用,以此为基础让各种资源和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已然成为当务之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指出,要用3年左右时间,有效遏制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正是基于大数据之下,对监管的能效的乐观预期。毕竟,当打假越来越专业化的当下,让专业化公司发挥第三方的角色,以此为平台有效配置一切资源,并以此形成社会共治,则是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升级的优先选择。
打假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同样也是一种技术,一种能力,既需要专业化的辅助,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责任。以专业化为依托,实现资源与信息的互享互通,尤其以此为契机,将全民打假的需求,转化为一种强大的自为能力,以及对公共责任的推动力,才能形成并建立更为有效的“打假平台”。因而,打假不是某一个人的事,也不是某一个企业的事,而是建立在个人、企业和政府身上的“共同责任”。
近日,马云现身阿里巴巴治假团队誓师现场,对着300多名员工喊话:“我们今天不是启动一个打假阿里队,而是启动一个打假中国队。”故而,如何真正构建一个打假中国队,用大数据说话才能找到差距,也才能明确方向。
本文转自d1net(原创)
转载地址:http://tpega.baihongyu.com/